6月是畢業季,2019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預計達到834萬人,作為高考大省的山東,據悉,今年我省大約65萬畢業生,可以說,山東有著豐富的人才資源可供挖掘。在“雙招雙引”的大背景下,山東16市誰也無法按兵不動,下一個大招究竟出自何處,只有浮出水面,方可斷言。
近日,青島市人社局舉行發布會,推出青年人才聚青就業創業新政,其中,高校畢業生落戶門檻放寬到專科學歷。這意味著,青島在人才政策繼之前又有了升級,其搶人的決心已不言自明。
青島在人才政策上的加碼,絕非孤本。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伊始全國便有深圳、海口、成都、南京、西安等城市競相亮劍。
實際上,招才引智,雖然屢次被提及,但已經不屬于新鮮話題。
根據克而瑞地產研究梳理,截至2019年4月,全國共有近30城相繼出臺了人才政策,并陸續加碼以加入“搶人大戰”。
人才背后隱喻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搶人“戰績”如何直接關乎一座城市的未來。
那么,山東16市在2018年到底使出了怎樣的武藝,和其一起“賽跑”的城市相比,力度如何,又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不見硝煙的“角逐”
去年4月份,山東首次從全省層面上推出“人才新政20條”,此舉于山東16市的人才政策而言,無疑是把標尺。
在省級人才政策的基礎上,“三核”引領示范作用明顯不斷增強。
濟南對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出臺35個引育留“全鏈條”人才實施細則,目前看來,成效尤為凸顯。
作為山東雙子星之一的青島,實施百萬人才集聚、創新創業激勵、未來之星培養、全民招才引智、安居樂業保障五大工程;煙臺則進一步從突出引才重點、拓展引才路徑、豐富引才渠道等方面著力。
可以說,各地人才爭奪戰表面上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
淄博英才計劃、濱州渤海英才計劃、濰坊鳶都系列人才工程、菏澤出臺“人才新政30條”、聊城高層次人才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省級層面不斷鼓勵支持基層開展創新,濟寧市、德州等省級改革試驗區建設趨于完善,探索出一批值得學習的,招攬人才的經驗和做法。
并且,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下,各市還紛紛通過加強培訓、專項引進、結對幫扶等方式,延伸人才工作觸角,幫助基層培養儲備人才,為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不難發現,一幅有關省市兩級互聯互通,協同發展的招賢納士藍圖,正在齊魯大地緩緩鋪展開來。
人才收割成績單
與往年不同的是,亮出2018年招才引智成績單,成為今年各市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大看點。
總體來說,過去的一年,山東16市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都收獲頗豐,“三核”城市更是如此。
數據顯示,2018年濟南新增國家級、省市級高層次人才785人,為省會未來的發展儲蓄了人才力量;青島新增聘任院士4人,新增國家級、省級、市級各類人才工程人選453人,人才總量達到193萬人。
與此同時,煙臺加大招才引智力度,2018年引進各類人才3.7萬人,其中院士20人,增長30%。
在引才這件事上,區域競速的“火藥味”始終氤氳其中。
處于藍色經濟版圖上的濰坊,2018年引進高層次人才3200人,吸納大學本科以上畢業生1.5萬人;威海新增國家領軍人才54名、各類高技能人才2083人……
振興魯西,離不開人才的助力。梳理發現,2018年德州自主培養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117人,柔性引進人才1285人;泰山學者等高層次人才51人……
此外,魯中代表淄博,2018年新增院士、專家等高端人才50名,新落戶本科生、研究生4936人,同比增長109%。
知己知彼
搶人的“戰火”早在2017年就在城市間蔓延開來。
從武漢“百萬人才留漢計劃”,到成都“人才新政12條”,從鄭州發出“史上最強”招賢令,到西安推出“史上最寬松”戶籍政策,攬人心切,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城市也恰恰是發展勢頭較為迅猛的城市。同樣的,率先出手的它們也嘗到了由此帶來的甜頭。
數據顯示,西安曾經一天遷入落戶超過8000人;2017年,武漢市實現大學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30.1萬人,新落戶14.2萬人,分別是2016年的2倍、6倍,刷新以往記錄。
作為山東搶人成效前三甲的青島、濟南、煙臺,則略顯保守,成績單可圈可點,但仍稱不上“華麗”。
相較于深圳、杭州、武漢、西安相比,青島、濟南、煙臺的“大招”有種千呼萬喚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近期,隨著新政出臺,青島似乎才加入人才爭奪戰核心戰圈。
智聯招聘發布的《2018年秋季中國雇主需求與白領人才供給報告》顯示,競爭指數前37名的城市中,山東青島、濟南、煙臺上榜。
其中,青島位列第20名、濟南位列第24名、煙臺位列第29名。除了和老牌一線城市相去甚遠,它們在副省級城市群中也表現一般。
并且,前述城市人才主要源于當地,競爭力聚集在省內。
專家:環境是人才引進的關鍵
“引進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否給予其未來生存和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李鐵崗教授告訴,“引進來之后,如果沒有良好的上升機制、生態環境,對于人才引進都是不行的。”
關于這一點,可以從山東16市2018年人才引進“成績單”得以佐證。
根據全省“雙招雙引”2018年度考核公報,考核結果為一等的是青島、濟南、煙臺;考核結果為二等的是棗莊、濰坊、淄博等,而這也基本上和各市的經濟發展、產業水平一致。
李鐵崗教授說道,如果新興產業比較慢、高科技企業集聚程度不高,這對人才的吸引力也會大打折扣的。
安居方能樂業,除了工作環境之外,“生活環境、居住環境,同樣是人才考慮的一方面。”
普遍的觀點認為,人才資源的爭奪與當地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
正如李鐵崗教授所言,最早的社會發展取決于自然和勞動力,工業時代的發展取決于工業資本和工業技術,現在的發展則取決于人才和創新。
普遍的觀點認為,給戶口、零門檻,目前并不能在本質上改變區域競爭的座次,行業、產業發展才是關鍵。一般來說,人口凈流出多的地區,往往就是經濟落后地區。
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來山東16市如何進行布局,是否會出現新一輪爭奪“爆發”,還需時間檢驗。
【相關新聞】
畢業季盤點:人才到底流向了哪里?
論文答辯、畢業照、畢業典禮、學位服……把畢業的日子拉得越來越近。
濟南自發出“史上門檻最低”戶口遷移政策以來,距今已接近兩年時間。期間,濟南在攬才方面也付諸較多努力,并不斷進行升級。
公開資料顯示,濟南2018年省外新簽約項目投資總額位居全省第一,引進世界500強項目23個、大院大所和高端研發機構103家。
可以預見的是,上述“戰績”勢必會助力于濟南的招才引智,尤其是高端人才。
山東人才版圖上的濟南
近年來,濟南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就業環境,都取得了極大突破。那么,在這種利好的背景下,駐濟高校畢業生到底會如何選擇自己的就業屬地,留濟率又如何?
2019年濟南人才留存率改善的跡象已經初顯。
根據數據,全省16市2019屆非本地戶口畢業生平均留存率僅為23.54%,濟南2019年畢業生留存情況相對樂觀,留存率53.33%,緊隨青島之后。
當前全省有10座城市留存率已低于全省平均值,各種政策相繼出臺,卻沒能真正“扳回一局”。
數據顯示,除了濟南、青島之外,煙臺、濰坊也表現不俗。其中,煙臺留存率為32.12%,濰坊留存率為31.32%。
可以發現,前述城市留存率排名與其經濟發展的位次并無二致。
值得一提的是,從山東2019屆畢業生的省外流向看,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成為主要流向地區,這一特點反映了山東畢業生就近流動的趨勢。
對于個案的分析,往往能夠更好捕捉到事情的全貌。
抽查發現,山東大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今年12人有畢業,其中有4人留在濟南就業,占比為1/3,如果考慮到繼續深造這一因素,這一占比可能還會更高。
山東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中,本科畢業生約400人,有120人選擇在濟南工作,約占3成。
這對于有70余萬“浩蕩大軍”的駐濟高校,難免讓人惋惜。
更關心就業環境
山東大學李鐵崗教授告訴,山東對人才的吸引力總體上還是偏弱的,目前的住房、戶籍政策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環境,尤其是就業環境,在人才爭奪的過程中,是非常關鍵的。”
上述觀點也恰恰與畢業生的心理不謀而合。
來自山東政法學院的一名2019級本科畢業生說道,工作地方其實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有比較好的崗位和發展平臺,他覺得都可以嘗試。
這里以上市企業為例,擬為了解濟南的就業環境打開一個窗口。
本報梳理發現,濟南共有A股企業20余家,2018年整整一年也難逃魯股市場的裹挾,雖然苦心經營,也難以擺脫顆粒無數的“厄運”。
如今面對青島迅猛之勢,新增上市企業接連而至,相必省會濟南也“如坐針氈”。
李鐵崗教授早前向表示,山東資產,尤其是國有資產規模很大,但缺少新興產業,在監管部門把重點放在“四新”領域的今天,資本市場遭遇“寒冬”也不足為怪。
當然,省會濟南也是山東境況的一個現實縮影。
分析人士稱,對于長期吸才能力都不是十分突出的濟南,雖然目前已經明顯改善,但想要徹底改變,并非朝夕之事。
山東師范大學2019級一碩士畢業生說道:“留不留在濟南不是城市的關系,如果有好的去處,我們當然也會選擇在濟南就業。”
全國范圍看濟南
的數據顯示,在2018年人才留存比按城市分析中,濟南留存比為1.31。
有數據顯示,武漢作為最先打響“搶人大戰”的城市,城市留存比為2.91,成求職者留存比最高的城市,西安緊隨其后,留存比為2.23;南京、鄭州留存比分別為2.09、1.99。
綜合來看,“新一線城市”更加注重人才的留存。
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能映射出一座城市的留人力度。
數據顯示,武漢市企業發布崗位量最多,占以上城市總崗位發布量的23.54%;南京排名第二,崗位發布量占比為21.71%。濟南和青島企業發布崗位量占比分別為11.91%和11.14%,企業發布崗位數量與其他城市相比相對較少,求職者求職機會較少,這從某種意義上,加劇了人才的外流。
校園招聘是企業招聘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城市對校園人才的一次搶奪。
公開資料顯示,2019屆各城市舉辦宣講會排行榜中,西安和武漢宣講會場次均超萬場,濟南和青島舉辦宣講會場次僅為3325場和3290場,宣講會場次相對較少。
區域經濟與人才的勾連
李鐵崗教授說道,人才可以反哺當地經濟的發展這是肯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會進一步成為人才選擇的考量因素之一。
根據提供的數據,通過2017數據可見,菏澤、泰安、濟寧、德州、聊城等市人才普遍青睞流向濟南,其流向人數占比均超過8%,2018年數據與2017年類似,依然是以上5市人才流入量最大,泰安市超越菏澤位列第一。
總體來看,濟南市對周圍城市存在較強吸附力。
方面表示:“山東畢業生如果早本省發展,肯定會優先選擇濟南、青島領導,畢竟,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錯。”
把觸角伸向省外。通過近兩年數據來看,濟南市外省流入人才中,黑龍江籍數量最多,其次是河北、河南。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東北三省”人才更青睞來山東工作。
就所屬地域來看,濟南市對北方省份人才一直存在較強吸引力。
同樣的,在人才流動這個問題,也會上演另一種“弱肉強食”的現象。
數據現實,從各地區流向占比可見,北京市吸附能力一直最強,江蘇省對山東求職者的吸附能力后來居上。
那些在異地追夢的人
時如白駒,間似流水,很多從濟南畢業的大學生,不經意間,已離開三年五載。
那么,這些在異地的“追夢者”,如今是否還在彷徨,面對濟南日益優化的環境,他們是否對濟南已經有了不一樣的期許。
一位2016年畢業于濟南某高校的王某,現為北京一名律師,他說:“北京無論在資源、眼界、機遇,確實比濟南好的多。”
他補充道,實際上,當年他在濟南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源,畢業后選擇去一座陌生城市發展,還是下了很大決心的。
當問其有沒有看到濟南的變化,他說,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相較于王某,從濟南畢業后去異地讀了碩士的魏某,他向表示,他酷愛游戲,研究生畢業后就直奔上海做游戲策劃,沒有選擇濟南的原因,顯而易見:濟南游戲產業暫時并不能夠給他提供一份心儀的工作。
一個能夠讓人充分施展的舞臺,一個能夠拉伸個人對未來想象的空間,對引進人才來說,或許是最為關鍵的。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學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