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逃避式考研”的話題在網上流行,不少人稱“逃避式考研”正在成為不少應屆畢業生的現實選擇。據學府考研輔導老師援引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資料顯示,2018屆本科畢業生“受雇工作”的比例為73.6%,連續5屆持續下降。而且,“正在讀研”(16.8%)及“準備考研”(3.3%)的比例較2014屆分別增長3.2、1.4個百分點。甚至在一些名校里,本科畢業生的深造比例甚至高達50%以上。
如果說現在讀大學有什么共識,那就是考研。今天人民日報官方微信發出推文,《拼了,暑假大學生排百米長隊,只為……》。“只為”什么,你懂的,就是考研。河南工業大學上千人為了圖書館里有空調的有限座位“拼了”,還有人早上5點就來排隊,7點半才能進館。暑假不回家在學校考研,只怕不是河工大一家之事。“雙一流高校”,三非高校,地方普通高校,當學生面臨畢業選擇時,“最穩妥的選擇是考研”不是什么秘密,這是一個時代選擇。當媒體送上一個“逃避式考研”的大帽時也請注意,這是一個性價比極高的選擇,畢竟面臨人生選擇,理性人大多會“選擇最有利的”。
所謂“逃避式考研”,是說現在就業壓力大,先提升學歷層次,等將來再就業。何以“現在就業壓力大”?背后恐怕是顯性隱性的“就業偏見”。眾所周知,現在地方院校考研動力最足,特別是一些辦學特色不明顯的高校,為何?考研率提升、考上學校層次高,可以抵消學校培養人才成色不足。就業單位不買賬,再加上部分地方高校的“不自信”,結果就是“考研加持讓本科生改頭換面”。而參加考研學生越來越多,也是伴隨女大學生性別結構越來越高的現實而來。隨著女生考研、讀研的人數大幅增加,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我國“碩士研究生女生的錄取比例每年都呈上升趨勢”。為何?職場上女性就業很容易遭受歧視,提升學歷層次增加自身博弈空間。
當然,大多人選擇考研,也是因為知道“本科文憑很容易遇到用人單位學歷偏見”。哪怕是名校畢業,本科學歷很可能被非名校的研究生競爭者“秒殺”,為啥?大城市里即便是招小學老師,招聘條件上也明確規定,“研究生學歷才可報名”。
如此看來,“逃避式考研”中的“逃避”,用“應激”更為確切。千萬不要低估大學生對社會變化的應激反應能力。共識性的考研選擇,正是大學生群體和社會“就業偏見”博弈的結果。參加博弈的是所有高校,不僅是以往普遍認為的一般地方性高校。以往認為,越是所謂辦學資源一般的學校越是訴諸“搏命式考研”,現在看來集體性考研之風,早已吹到了名校。學府考研輔導老師發現,在一些名校里,本科畢業生的深造比例甚至高達50%以上。 “雙一流”建設高校考研更是蔚然成風。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本科生深造率為74.86%,復旦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本科生深造生深造率為69.22%,電子科技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本科生深造率為66.94%,中國農業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本科畢業生深造率為57.78%。名校本科生也怕遭遇來自就業單位的“學歷有色眼鏡”,考研對他們也是“最優選擇”,防止將來在升遷發展時遭遇“學歷門檻”。
“逃避式考研”并非一句貶義可論,它一方面驗證了我國教育水平的提升,國民人口結構中研究生率大幅提升并非壞事,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社會整體就業環境還有問題”,至少多樣化、開放性的就業生態還未形成。如果社會上真正“重能力大于重學歷”,如果社會上創新創業為年輕人熱捧,如果用人單位不再對普通高校學生帶有偏見歧視,如果高校真正把抓好本科生培養作為立校之本,何愁再發生“本科生集體逃向研究生教育”的所謂“逃避式考研”?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學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