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核要求
《中國地理》是教育部地理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本科地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掌握《中國地理》課程相關內容理論和方法,既是地理專業本科生培養要求,也是考生是否具備研究生學習資格的考試科目之一。
《中國地理》是專業培養中,由“部門地理學-綜合地理學”由“知識、理論-分析應用”、由“局部-區域”能力提升的重要體現。作為研究型碩士入學選拔性考試,本科目在考察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理論的基礎上,著重考核考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區域分析能力,命題難度應與本校地理科學專業中上水平學生相應課程學習的水準相當。
二、考核評價目標
1. 認識中國的地理區位及地理意義,中國地理環境結構與特征;應用分析比較方法認識中國與同緯度大陸東西岸、世界相近規模國家地理環境差異性、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2. 中國地理景觀格局的形成及演化過程的歸納分析能力;中國人口、民族、城鎮分布與格局特征;景觀與人口、民族、城鎮化相關分析能力;自然資源特點,分布與工、農業生產布局相關分析能力。
3. 綜合中國自然、經濟、政治(行政空間的地域分異規律、結構)及局部區域主要地理過程形成、演化及人地關系特點,關鍵是人地關系問題,區域協調發展及其對策等綜合性區域分析能力。
三、考核內容
第一章 中國地理區位及特征
第一節 中國地理區位及疆域
地理位置分類與區位:中國的地理位置與地理意義,中國疆域、國土特征
第二節 中國地理位置與地理特征的相關性分析
第二章 中國地理景觀格局及演變
第一節 大地構造與地貌格局
大地構造地勢及出現的地貌格局,外營力組合與常態地貌,地表物質與特殊地貌
第二節 水熱結構與自然地帶
青藏高原隆起與季風環流形成;氣候區域與水熱結構,土壤植被帶譜及形成;地表徑流空間分異特征
第三節 地理景觀格局演變
第三、四紀地理景觀格局特征與青藏高原隆起的相關性;全新的氣候波動與中國北方農業的興衰、朝代更替之間的相關性;改革開放以來景觀城市化空間分異與自然空間特征的相關性
第三章 中國人口及城鎮化
第一節 人口密度及地理意義
人口密度空間分布;“胡煥庸線”的地理意義
第二節 中國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國民族的地理分布特征
第四章 資源開發與產業布局
第一節 可更新資源(水、土、氣、生物)開發與農業布局
可更新資源空間組合特點與農業分布;溫度帶與熟制空間差異;“南水北調”中、東線工程與華北缺水問題綜合分析
第二節 能源與開發
中國煤、油、天然氣分布與開發利用,清潔可再生能源(光、風、潮汐)的分布與開發前景分析;中國水能資源富集特征與地理環境相關性分析,中國能源結構綜合分析與能源戰略
第三節 礦產資源與開發
中國礦產資源區域組合特征與工業布局相關性分析;“資源型”城鎮及可持續發展途經分析,資源開發與循環經濟
第四節 人類遺產資源與開發
人類遺產與地理環境相關影響分析;旅游資源空間組合及差異分析
第五章 交通網布局
中國鐵路、公路、內河航運網絡空間特征
第六章 工業布局與工業化
第一節 工業結構演進
新中國成立后,工業部門結構和空間結構演進階段、特征及原因分析;改革開放前后工業布局戰略指導思想的異同分析,改革開放后中國東部四大工業基地集聚特征及形成的綜合因素分析
第二節 區域開發
重點開發地域演化階段特點及評價;“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評價、沿海外向型開發的后續拓展分析
第七章 中國地理區劃
第一節 中國自然區劃
綜合自然區劃理論基礎——地域分異規律辨析:區劃原則---方法體系;中國三大區演化特征及區內分異;重要地理界線及地理意義
第二節 中國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概念體系、區劃原則;中國行政區劃的演化及階段特征;區劃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綜合分析;行政區劃調整的途經分析
第三節 中國經濟區劃
經濟區劃原則;新中國政府經濟區劃演進
第四節 綜合地理分區
自然、經濟、行政(政治)空間異質性分析;全國綜合區劃的可能性分析;以生活或熟悉地域為例進行單一或綜合地理區劃實例分析
第八章 區域分析實證
三大自然區自然條件、經濟發展開發利用中的主要問題及區域發展方向綜合分析(以趙濟編寫的21世紀教材《中國地理》分區為準);三大區自然格局及演進中主要的自然地理過程分析
參考書目:
1、中國地理教程(第一版),王靜愛,高教出版社,2007。
2、中國地理(21世紀教材第一版),高教出版社,1999。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學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