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
基本信息
專業
|
085400 |
專業名稱
|
電子信息 |
學制
|
3 |
學位類型
|
專業學位 |
學院名稱
|
126 |
聯系人
|
葉老師 |
聯系電話
|
0755-23256053 |
電子信箱
|
gra@sztu.edu.cn |
初試科目
|
[101]思想政治理論;[204]英語二;[302]數學二;[948]電子技術或計算機技術; | ||
復試科目
|
[FS98]電子信息專業基礎綜合; |
專業方向及指導教師
專業方向代碼
|
專業方向
|
指導教師
|
01
|
計算機技術
|
相韶華,曹建民,李發君,王濤,張俊杰,徐淵,林霖,張翌維,梁立新,張席,吳慶陽,但煒,齊英劍,王彩芬,傅向華,葉青松,劉宏偉,肖志勇,張金勇,趙建,袁譽樂,沈小樂,王樹蘭,寧磊,袁明川,黃海漩,劉成健,呂羽 |
02
|
生物醫學工程
|
胡俊青,黎榮松,陳玲玲,王露露,廖文超,胡鑫,邱惠玲,哈恩娜,韓林波,鄧載安,艾福金,季濤,吳江紅,余利,鄭亞莉,張昊,孫茜 |
03
|
光學工程
|
阮雙琛,周滄濤,杜晨林,于永芹,張華,吳思忠,郭曉楊,李露,黃太武,李慧,蘇彥濤,唐永波,宋家琪 |
專業介紹
01 計算機技術 02 生物醫學工程 03 光學工程
01 計算機技術 方向
培養目標
計算機技術領域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是面向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和發展需要、面向企事業單位對各類計算機工程人才需求,培養高層次實用型、復合型計算機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具體培養要求是:
1. 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誠信守法,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優秀的創新創業能力,具有服務國家和人民的高度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業精神,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2. 掌握計算機技術領域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專業知識;熟悉計算機技術領域的相關規范,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在計算機技術領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獨立擔負工程規劃、工程設計、工程實施、工程研究、工程開發、工程管理等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特別是具備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3. 掌握一門外語,可以熟練地閱讀專業領域的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寫作和聽說能力。
培養方向
計算機技術方向專業學位碩士在讀期間可跟隨導師從事以下方向的研究:
1. 信息系統與網絡安全;
2. 嵌入式系統工程;
3. 智能信息系統;
4. 物聯網工程。
師資隊伍
本學科點擁有碩士生導師28人,其中教授12人,具有高級職稱的導師20人。
相韶華, 1980年進入大學學習,先后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博士(等離子體物理)和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電子工程)。相韶華具有20年以上跨界創業,投資管理及擔任高科技公司CEO的經驗。曾經作為資深科學家,博士后研究員,客座研究員等,先后服務于多家全球著名的大學及研究機構,包括位于美國的貝克曼激光醫學研究院(Beckman Laser Institute& Medical Clinics),香港科技大學等。在國際激光生物醫學成像數據安全及核醫學等研究領域發表了20多篇論文,及13項專利授權。
相博士是美國著名數據安全公司BloombaseInc的創始人,同時兼任該公司CEO。他帶領的Bloombase核心團隊在全球信息安全領域有12年以上的技術和行業資源積累優勢,曾經參加了IEEE1619,OVA,HL7等多項國際行業標準的制定。其核心產品通過了美國,加拿大,瑞士,德國和中國等權威機構和實驗室的測試認證。相博士同時是中美港三地活躍天使投資人。他所投資的領域涉及新一代大數據安全,移動互聯網,新一代電子商務,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新型環保技術及多鏡頭立體成像等。
曹建民,1964年生,西安微電子學研究所(航天部七七一所)計算機系統與設備專業博士,教授,副院長。曾在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硬件技術研究所任高級工程師7年,有多年通信設備和計算機系統開發的實際經驗。2007年調入深圳大學講授“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實用電子電路設計”等課程,并從事大規模集成電路可靠性和嵌入式計算機系統的研究工作。在《物理學報》、《半導體學報》、《電信科學》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錄。擁有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軟件著作權4項。曾獲深圳大學本科課堂教學優秀教師獎、中國電子學會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騰訊獎教優秀班主任獎、深圳市優秀教師獎等。已主持完成多項關于通訊設備信令監測的企業項目,主持完成國家級、深圳市級、深圳大學校級科研項目多項,在研國家級專項和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各1項。
王濤,博士,教授。1995和1999年分別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1999-2006年任職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系從事電子技術教學和生物醫學信號處理等研究工作(2002年獲聘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2.12-2003.12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2004.01-2006.05年作為研究助理任職于美國邁阿密大學;2006.07-2017.10年任職于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2008年獲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擔任數學物理系副主任和電子技術系副主任。王濤博士是IEEE EMBS會員,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耳鼻喉醫學工程分會委員,三銳聯合實驗室主任;多次擔任相關專業國際會議分組會議主席和專業期刊審稿人;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計劃、廣東省高等學校人才建設和橫向研發課題等10余項,發表研究論文40余篇、申請專利7項(已授權4項)、軟件著作權1項,主編《醫用物理學》教材1部,參編國際出版的科研論著2部。
李發君,1988年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船舶工程專業,91年開始從事軟件研發,先后進行了信息管理系統、船型設計系統、基于匯編的圖形函數庫等軟件和系統的開發,94年加入華為,先后參與和負責了萬門程控交換機終端軟件、動力環境集中監控系統、接入網網絡管理系統、ESpace(類似于QQ)、公共告警箱、公共話單服務器、終端軟件平臺等大型軟件和系統的研發,對軟件開發有深刻的理解和豐富的經驗,是華為首批50名6級(當時最高級)技術專家之一,曾擔任華為軟件工程師、系統工程師、項目經理、產品經理、部門總監、Linux及開源軟件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華為印度研究所總工等職務,具有多年成功的大型軟件開發和技術管理經驗。作為第一發明人,共有7項發明專利獲得授權,在華為工作期間申請有重要的國際專利。
趙建,博士,2009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工學學士學位。2014年1月于香港大學計算機系獲得博士學位。2014年2月至8月在香港浸會大學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9月加入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究興趣為計算與網絡平臺的資源調度與優化以及服務器應用開發。博士期間主要研究點對點(Peer to Peer)多媒體傳輸網絡優化,以及云計算集群資源的任務調度;博士后期間,主要研究分布式點對點網絡存儲系統的節點激勵策略。在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工作期間,主要參與大疆無人機移動端應用的后臺服務開發、負責大疆電子圍欄系統后臺開發。發表多篇論文于計算機網絡國際頂級會議INFOCOM并于大會上做報告,并擁有多項專利。
課程設置
高級計算機系統結構,算法分析與設計,數字信號處理,現代數字系統設計,人工智能導論,現代密碼學,云計算技術及應用,嵌入式系統設計,物聯網應用技術,計算機視覺等。
教學資源
目前學院具有深圳市重點實驗室一個,中德合作實驗室兩個,SOC及集成電路方向專業實驗室兩個,大數據中心一個,以及與國內外多家信息安全企業的合作項目。
獎勵體系
研究生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按照深圳大學以及深圳技術大學的獎學金政策執行。
培養特色
本專業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研究生第一年進行理論學習。專業實踐環節設定1年,主要在協作企業或科研機構的專業實踐基地進行。在基地為每位學生選定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或科研人員為實踐導師。實踐內容應和畢業論文相結合,和今后的科研與職業方向相結合。
就業情況
本專業畢業的學生,可進入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信息安全,軟件,互聯網等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研發,技術咨詢與支持等相關工作。
咨詢方式
彭老師,咨詢電話:0755-23256171 咨詢郵箱:bdi_gra@sztu.edu.cn
02 生物醫學工程 方向
培養目標
本專業著力培養學生在電子信息領域有寬廣而扎實的理論基礎,掌握電子技術、生命科學、生物信息、醫療器械等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同時掌握必要的科研手段與技能,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健康醫療產業輸送優質的創新型、實踐型、應用型技術人才。
培養方向
電子信息專業生物醫學工程方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通過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嚴格的工程實驗實訓,推動專業知識型學生向專業技術型人才的快速轉變,使學生具備從事智能醫療器械、生物醫用材料、癌癥早期診斷等領域工作的能力。
師資隊伍
深圳大學應用技術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師資是一支活躍在學術一線、高水平的科研隊伍。現有固定人員2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9人,深圳市孔雀人才6人。近期承擔國家級項目13項(經費290萬)、省部級11項(經費253萬)、深圳市級項目6項(經費587.8萬)及橫向課題5項(經費89萬);部分研究成果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00余篇;授權專利60余件;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獎2項。
課程設置
本專業開設醫學儀器原理及設計、醫學圖像處理與分析、生物醫用材料分析方法與技術、生物醫用納米技術、生物醫用材料、分子診斷技術等專業課。
教學資源
深圳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建立了癌癥精準診斷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納米醫學成像與診斷技術實驗室、智能醫學設備研發實驗室,開設了醫學電子學、醫學信號及圖像處理、醫學信息系統、智能醫學儀器及納米生物探針與診療等研究方向,為開展健康醫療應用方面科研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另外,依托深圳大學的深圳市激光工程重點實驗室是深圳市政府首批建設的重點實驗室之一,已經在光纖激光器及其超連續譜光源、固體激光器、THz波成像及其應用、光學圖象處理和光電檢測技術、納米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以及近紅外光熱治療等領域開展前瞻性研究工作。
獎勵體系
以全日制脫產方式學習的碩士研究生一年獲得的獎助學金均不少于8000元,表現優異的將不少于5萬元,如累計學校現有社會(企業)獎學金、學術創新獎等,一年所獲獎助學金可超過8萬元。
培養特色
依托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現代工業理念大背景下,借鑒歐美應用技術型高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模式,堅持校企結合的雙導師培養模式,努力培養創新型、實踐型、應用型技術人才。
就業情況
本專業生物醫學工程方向畢業生就業單位包括珠三角地區知名醫療器械企業,如深圳邁瑞、理邦、新產業、金科威、藍韻、開立、安科、麥普奇、華大智造等公司。
咨詢方式
0755-23256371(張老師) hsee@sztu.edu.cn
03 光學工程 方向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激光技術與應用相關領域研究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
1. 基礎原理扎實,專業技術獨到;
2. 積極探索問題,不斷創新進取;
3. 精通激光專業英語,接軌國際技術前沿;
4. 崇尚科學,熱愛生活。
培養方向
掌握專業知識:激光技術、非線性光學、X射線光學、高次諧波、太赫茲、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二次源、相干光學成像等。
師資隊伍
阮雙琛,男,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技術大學校長,長期從事超快光學理論和器件的設計與研制工作,在新型固體激光器件、超快激光器件、光子晶體光纖激光器、THz波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主持科技部863、973項目,總裝預研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廣東省科技計劃研發項目等。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7項,美國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授權66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次,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二等獎4次,三等獎2次,省部級自然科學三等獎1次,深圳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科技創新獎及自然科學獎各1次,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科技創新發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次,中國電子學會科技發明三等獎1次。曾榮獲全國優秀教師、深圳市勞動模范、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國科學院十大杰出青年稱號。榮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二等獎、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光學學會科技獎(王大珩光學獎),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995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周滄濤,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深圳技術大學工程物理學院院長,先進材料測試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認定的國家級領軍人才。現主要研究興趣為:超強超短脈沖激光驅動新型粒子加速器和先進材料測試技術、高功率脈沖激光材料加載和激光驅動新能源、激光等離子體和材料物理大規模計算機模擬、以及相關前沿基礎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等領域。現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強激光驅動新型粒子源和輻射源”項目負責人。曾擔任國家某重大科技專項“新點火途徑技術”專家組副組長、國家某重大科技專項物理專家組成員、國家高技術863“慣性約束聚變技術主題”高功率激光技術專題專家組成員,為北京大學兼職研究員、浙江大學兼任教授、國防科技大學和深圳大學兼職教授。主持完成了十多項國家國防科研任務,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近幾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等十多項。在國際核心專業刊物上發表150多篇論文。
杜晨林,教授,主要從事激光頻率變換技術與器件、激光加工制造等領域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已發表相關的SCI、EI收錄論文近40篇。2006年被確定為第四批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校級培養對象。2009年認定為深圳市高層次人才(地方級)。曾被評為2012年深圳市優秀教師,獲得過2003年山東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自然科學類)三等和2006年深圳市科技創新獎(高等院校類)。所培養的研究生曾獲得廣東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深圳大學優秀畢業研究生、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牛憨笨獎學金等獎勵。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重點研究項目、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重點實驗室提升發展計劃項目、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
張華,男,教授,理學博士,長期從事超強激光物質相互作用物理建模和大規模并行數值仿真方法研究,重點關注大規模粒子模擬、輻射流體力學、先進診斷源數值仿真等領域。近五年,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重大工程任務、軍口863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挑戰計劃,發表SCI學術論文30余篇。
吳思忠,男,教授,理學博士,長期從事強激光驅動的高能量密度物理的研究工作,重點關注激光-等離子體相互作用、束流-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的物理建模和理論分析,并與相關實驗研究緊密結合。近五年,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重大工程任務、軍口863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挑戰計劃,發表學術論文30 余篇。
于永芹,女,教授,主要從事光子晶體光纖器件和飛秒激光微加工及其傳感研究。IEEE和中國光學學會會員,目前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主持并完成了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和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3項,參與并完成了深圳市科技局項目2項、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1項。2003年以來已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余篇,申請專利3項。
李露,男,副教授,理學博士,現主要研究興趣為極紫外相干光源及阿秒光源的研發、診斷及表征。重點關注氣體高次諧波,固體表面高次諧波,激光等離子體產生的軟射線光源。發表學術論文10 余篇,其中以主要作者之一于Nature Photonics上發表3篇論文,研究成果具有創新性和重要應用價值,獲得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郭曉楊,男,副教授,理學博士,現主要研究興趣為超強超短激光技術、高重復頻率固體激光技術、超快非線性頻率變換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研究。近五年,發表英文SCI學術論文30余篇(1作17篇)。研究成果具有創新性和重要應用價值,獲得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研究成果曾被Optics Express遴選為熱點論文。
黃太武,男,副教授,理學博士,現主要研究興趣為等離子體光子學、激光等離子體加速器物理及應用、激光驅動新型輻射源及應用等。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國家某重大科技專項1項、廣東省教育廳特色創新類項目1項,完成中國博士后基金1項。在本領域重要雜志上發表近40篇SCI論文,其中在Physical Review系列雜志發表10余篇論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論文17篇。此外,共參加20多次國際及國內會議,多次做大會邀請報告及口頭報告。
李慧,女,副教授,理學博士,現主要研究興趣為拓撲絕緣體、拓撲半金屬材料,新型半導體、磁性和超導材料的單晶薄膜生長以及磁學、電學性質等。以第一作者已在Adv. Mater., Carbon, Appl. Phys. Lett., J. Phys.: Condens. Mat等雜志發表多篇論文,另有Phys. Rev. Lett. Sci. Rep. Adv. Funct. Mater. 等多篇合作論文。
蘇彥濤,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主要有氧化物功能薄膜材料;強關聯體系鈣鈦礦型過渡族金屬氧化物結構與物性;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的結構與儲能機制;原子層沉積裝置和技術的開發,及其在能源領域的應用。承擔國家自然基金、省部級及深圳基礎研究項目多項,參與校企合作項目一項。擔任Applied Physics Letters,Materials Letter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期刊的審稿人,在國際期刊發表文章30余篇。
唐永波,男,助理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主要有相對論原子光譜性質研究、原子與物質相互作用、原子核結構性質、激光囚禁冷卻原子和離子體系、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主持完成一項國家基金和一項博士后面上基金,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別項目多項。在本領域頂級期刊Phys.Rev.Letter、Phys.Rev.A等雜質上發表論文多篇,擔任Phys. Rev.A , J. Phys. B , Phys. Scrip等期刊的審稿人。
宋家琪,男,助理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主要有基于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薄膜晶體管;半導體薄膜工藝及其物態表征分析;量子點工藝制備及其紅外探測器的光電特性研究;承擔深圳市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項目一項,參與香港基礎研究項目一項,承擔校級科技創新項目一項;擔任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國際期刊審稿人,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
課程設置
激光原理與技術,非線性光學,電動力學,原子分子物理,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與器件,計算物理等
教學資源
1) 研究生培養依托深圳市超強激光與先進材料技術重點實驗室;
2) 學院教師同時具備教學和科研優勢,均有在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研究所工作的經歷;
3) 學院擁有大型高功率飛秒激光器和高性能計算集群,這些設備儀器對研究生全部開放;
4) 學院和北京大學、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變研究中心等國內知名大學和研究開展廣泛合作。
獎勵體系
研究生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按照深圳大學以及深圳技術大學的獎學金政策執行。
培養特色
激光技術與應用方向的教學是結合現代光學及原子物理的基礎知識的傳授和激光工業技術及前沿科學的介紹,同時融入校企合作及科研實踐的元素。
1)尖端技術介紹:先進激光技術及其工業與科研應用;
2)實踐體會原理:開展專業實驗,參與工業項目;
3)專業視野開闊:聆聽國內外專家的相關講座;
4)團隊培養模式:參與老師科研項目,融入研究團隊。
就業情況
培養的學生主要從事領域有激光技術、光學器件、激光精密加工、精密探測成像、納米材料診斷、激光醫學、生物成像等。同時也容易繼續深造,從事光學工程、前沿超快激光及其相關領域的研究。
咨詢方式
咨詢人員:蘇老師;聯系電話:0755-23256562;聯系郵箱:cep@sztu.edu.cn;
更多信息關于方向介紹、考試大綱、導師介紹等請參見學院網站。
報考要求
01 計算機技術 方向
1)報考者的本科專業背景:計算機工程,軟件工程,電子信息類、儀器類、生物醫學工程類、機械類等任何一種;
2)雖不具備上述本科專業背景,但對計算機技術有濃厚興趣、編程能力強,基礎好的學生。
02 生物醫學工程 方向
歡迎具有工程學、生物學和相關背景的學生報考;歡迎推免生,歡迎具有博士授權或碩士授權高校的考生報考。
03 光學工程 方向
1) 報考者的本科專業背景:光學類、物理學類、數學類、生物醫學工程類、材料類等任何一種;
2) 雖不具備上述本科專業背景,但對先進激光技術有濃厚興趣、數理基礎好的學生。
微信:學府考研 | 微博:@學府考研輔導 |
![]() |
![]() |
十年關注,只做考研,陪你上岸,研訊、資料、干貨都在這里! 微博微信掃碼回復關鍵字“網課”,免費領取學府網課夯實班! |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學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