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六個原則:一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二是堅持科學發展;三是堅持深化改革;四是堅持依法治國;五是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六是堅持黨的領導。(以上內容為2020考研大綱新增內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重要、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差距較大,生產力發展水平多層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沒有差距是不可能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創新驅動成效顯著;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安排。為此,必須:
第一,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
第二,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
第三,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第四,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主要內容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兩句話是一個整體,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規定了實現路徑,我們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個方向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兩者相輔相成。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即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治理國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但沒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難以發揮作用。同時,又不能把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等同起來,不是國家治理體系越完善,國家治理能力越強。必須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結合在一起,把兩者當作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通過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通過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解決好價值體系問題。
三、全面依法治國
四、全面從嚴治黨
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
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根本方針。“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目標。
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
黨的十九大首次把黨的政治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并強調“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凸顯黨的政治建設的極端重要性,這是黨的建設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內容是: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第一,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
第二,加強黨的組織建設。組織建設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設、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干部隊伍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等內容。
第三,持之以恒正風肅紀。作風建設的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風問題、黨同人民群眾聯系問題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問題。
第四,將制度建設貫穿黨的各項建設之中。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加強制度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長遠之策、根本之策。
第五,深化標本兼治,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從嚴治黨的重中之重。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腐敗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
Copyright? 2009-2020 北京學之府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xue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